当前位置:首页  科研平台


校内共同科研服务平台




航空航天结构力学及控制全国重点实验室


        航空航天结构力学及控制全国重点实验室(原“机械结构力学及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State Key Laboratory of Mechanics and Control of Mechanical Structures)的依托单位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主要依托学科为力学(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学科。
       航空航天结构力学及控制全国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以先进飞行器为主要载体,特别注重高性能要求和苛刻使用环境,以及新构型、新材料和新工艺等不断涌现所引发的科技挑战,特别注重材料-结构-功能一体化和智能化的趋势给未来飞行器技术带来的发展机遇,致力于解决结构动力学、轻质结构强度、精密驱动系统、微纳智能系统、智能结构等发展中的重大基础问题和关键技术问题,发展创新理论,突破技术瓶颈,服务国家需求,引领学科发展,推动行业进步。实验室的目标是整体水平达到世界一流。
        实验室在国内率先开展了飞行器结构动力学与控制研究,是国内最早从事飞行器结构强度研究的单位之一。实验室开拓了我国航空智能材料与结构、振动利用与精密驱动技术、非线性动力学与控制、微纳系统力学等新领域。
        我国飞机结构强度和振动工程专家张阿舟先生、结构热强度专家范绪箕先生和智能材料与结构专家陶宝祺先生是实验室的奠基人。赵淳生院士、胡海岩院士和郭万林院士进一步将国家重大需求与前沿基础研究相结合,研究成果显著提升了实验室的学术水平和影响。
        1999年至2017年间,实验室4位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实验室现已形成了一支由院士、海外高层次专家、长江学者和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领衔的学术队伍,且具有较为完备的办公和实验条件。实验室在压电精密驱动与控制、振动控制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低维纳米功能材料与器件原理的物理力学、压电材料的断裂、飞行器设计与结构强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原创性成果,多项研究成果已应用于30多个重要航空航天工程和装备预研。实验室还培育了多位获国家级奖励的优秀人才。

        实验室已成为我国航空航天结构力学与控制领域具有代表性的学术研究机构,并具有广泛的国际学术影响。实验室的研究方向为:结构动力学与控制、机械结构强度、振动利用与精密驱动、微纳系统力学和智能材料与结构。



纳智能器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纳智能材料器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Key Laboratory of Intelligent Nano Materials and Devices, Ministry of Education)于201012月获教育部批准建设,201212月底,教育部委托工业和信息化部对纳智能材料器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进行建设计划论证,20161月顺利通过了教育部的验收。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是纳智能材料器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重点实验室)的依托单位。

      重点实验室将能源和信息领域对纳智能材料和器件的需求与空天技术和国防工程面临的迫切问题相结合,旨在建立纳智能材料系统的概念和学说体系,提出纳智能材料器件的新原理,发展面向应用的纳智能材料器件的制备、性能表征和测控技术,开拓纳米科技在能源、信息,尤其是空天技术相关高端领域的应用前景,探索纳米科技由基础研究向工程技术的跨越途径。培养面向纳米科技未来的空天技术领域的创新型人才,建设富有特色的高水平前沿交叉学科研究基地和国家级创新群体,提升我国在信息、能源以及空天技术领域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纳智能材料器件技术以及产品的创新能力。

      重点实验室现有固定成员36人,其中正高职称20人、副高职称7人、中级职称9人。包括中科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1人、青年长江特聘教授3人、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全国优博2人、全国优博提名3人、全国学科优博3人。目前,重点实验室面积3300平方米,建设有纳智能材料器件跨尺度模拟与大规模计算平台、测控表征平台和纳智能材料器件制备及应用测试平台。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分析测试中心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分析测试中心(以下简称“中心”)自2018年7月启动建设论证工作。经过多方调研、科学论证,于2020年11月正式成立,为正处级建制直属单位。2021年6月起,中心管理体系初步形成,正式启动运行

       中心设管理岗编制数4名,专业技术岗编制数10名;实验室面积1500m2。经集中购置与校内调配,中心将配备双球差校正透射电镜系统、双束电子显微镜、快速扫描探针显微镜、场发射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高分辨质谱仪、激光拉曼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高效液相色谱仪、稳态/瞬态荧光光谱仪、磁光克尔测量系统、动态力热分析测试系统、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400MHz核磁共振波谱仪等多台套大型分析仪器,可从事显微结构分析,有机、无机成分与结构分析,材料的热学、力学性能的定性、定量分析等。

       中心本着切实贯彻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的原则,负责大型仪器设备的安装、调试、培训、维护及保养,为全校教学、科研提供分析、测试服务,并面向社会开放。注重“质量技术服务”是中心将秉承的理念,中心将以过硬的质量为校内外客户提供高效、优质的分析测试服务,为学校科研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保障,并为区域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有效支持。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性能计算中心





前沿院科研服务平台



水伏科学与技术平台


      水伏效应背后涉及从微观到宏观多个层次的界面物理和力学过程,包括新型绿色能源、表界面物理、水相关生态、生物物理、复杂系统科学、跨尺度理论与计算、水伏效应材料设计制备等方面。拟建立健全水伏多相界面表征系统、水伏动力学测控与性能优化系统、水伏技术应用与标准化系统等多个研究平台。用于对固液和固液气等多相界面水伏过程进行从微观到宏观的跨尺度表征,研究不同环境下水伏介质的界面微观结构与探究界面的电荷转移和传输行为,掌握电信号的产生机理与传递途径,从而确立介质界面处物质-信息-能量耦合规律。





航空航天数据科学与智能技术平台


前沿院将瞄准航空航天数据化与智能化技术中的卡脖子、颠覆性、前瞻性研究方向,在航空航天CGRO平台、航空航天数字孪生平台、深空探测智能技术平台等三大平台上开展研究工作。开发完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航空航天装备耐久性与损伤容限分析与设计软件系统CGRO,使我国轻质、高可靠、可重复使用航空航天装备耐久性与损伤容限设计领先国际水平。建立高保真度建模与仿真、数据设计与虚拟验证、实时监测与健康预测、大数据管理与分析、数字孪生集成平台等手段,支撑性能指标和系统复杂度日益提升的先进航空航天飞行器全生命周期研发,以大量数字仿真替代物理试验,加速迭代优化,降低技术风险,进一步助推先进航空航天飞行器设计的高质量跨越发展。



先进材料科学与器件技术平台


    前沿院将面向前沿材料科学问题和国防需求,发展对高效环境响应、驱动、适应能力的先进材料与器件,解决水伏能源、智能传感、先进制造等前沿领域面临的材料问题。发展面向先进材料与器件的制备、性能表征和测控技术,构筑纳智能器件的新原理、新方法,探索先进材料由基础研究向工程技术的跨越途径。初期拟建设智能材料可控制备及定性定量处理平台、材料表征、器件性能测试和服务评价平台、先进材料多尺度协同制造平台等三大平台,引培面向未来先进材料及智能化器件领域的创新型人才,建设富有创新特色的高水平前沿交叉学科研究基地。







联系我们

电话:025-84896467
邮箱:IFS@nuaa.edu.cn
邮编:210016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御道街29号

链接

--校内链接--

  • 校内链接

--校外链接--

  • 校外链接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