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寇良志副教授应邀为我校师生作学术报告

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寇良志副教授应邀为我校师生作学术报告

2023年7月24日上午,应国际前沿科学研究院的邀请,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寇良志副教授在我校明故宫校区A9号楼506会议室做了题为“Ferroelectric and Topological Catalysis: Novel Chemical Reactions driven by Physics”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前沿院张助华教授主持,吸引了前沿院、航空学院等单位的师生踊跃参加。会上,张助华教授首先热情欢迎了寇老师的到来,并简要介绍了他的学术背景、研究经历以及科研业绩。随后,寇老师分享了他课题组最近的研究进展。本次报告中,寇老师提出将拓扑态和铁电性等传统物理概念结合到化学和能量转换的研究中,探索这些性质对低维材料电催化和光催化性能的调控,具体包括铁电对光催化水分解和CO2还原的影响以及拓扑表面态与析氢反应之间的关联关系,并预测了拓扑表面态密度是刻画拓扑催化的有效描述符。报告的最后,寇老师和在场的老师同学们就报告内容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值得一提的是,寇老师也曾经以学子的身份在南航求学数年,在会场中他说,再次回到南航,和故友一起交流学术问题,指导学生,一切仿佛又回到了十几年前。学

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寇良志副教授应邀为我校师生作学术报告

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寇良志副教授应邀为我校师生作学术报告

2023年7月24日上午,应国际前沿科学研究院的邀请,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寇良志副教授在我校明故宫校区A9号楼506会议室做了题为“Ferroelectric and Topological Catalysis: Novel Chemical Reactions driven by Physics”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前沿院张助华教授主持,吸引了前沿院、航空学院等单位的师生踊跃参加。会上,张助华教授首先热情欢迎了寇老师的到来,并简要介绍了他的学术背景、研究经历以及科研业绩。随后,寇老师分享了他课题组最近的研究进展。本次报告中,寇老师提出将拓扑态和铁电性等传统物理概念结合到化学和能量转换的研究中,探索这些性质对低维材料电催化和光催化性能的调控,具体包括铁电对光催化水分解和CO2还原的影响以及拓扑表面态与析氢反应之间的关联关系,并预测了拓扑表面态密度是刻画拓扑催化的有效描述符。报告的最后,寇老师和在场的老师同学们就报告内容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值得一提的是,寇老师也曾经以学子的身份在南航求学数年,在会场中他说,再次回到南航,和故友一起交流学术问题,指导学生,一切仿佛又回到了十几年前。学

欧洲科学院院士Thomas Heine教授应邀为我校师生作学术报告

欧洲科学院院士Thomas Heine教授应邀为我校师生作学术报告

2023年7月19日上午,欧洲科学院院士Thomas Heine教授应邀来我校明故宫校区A9号楼506会议室为师生们作题为“Mattermorphosis”的学术报告。会议由国际前沿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张助华教授主持,前沿院、航空学院及相关学院的师生参加了此次学术活动。张助华教授首先对Thomas Heine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简要介绍了Heine教授的学术背景、研究方向和科研成果。随后,Thomas Heine教授详细介绍了物质形态的决定因素。他通过展示石墨烯纳米带的边缘结构如何决定全碳材料的带隙(包括金属态)和电子拓扑。并讨论过渡金属二掺杂层中的超晶格态、根据扭转角度的不同,可以形成平带、狄拉克或卡戈米特征,向我们阐释了材料的特性由其组成和结构决定这一化学原则,这也是分子和材料发展的基础。Heine教授团队长期从事理论计算模拟研究,从原子尺度对材料的化学和物理现象进行描述。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无机二维材料的性质和应用探索,以及DFTB计算方法的改良研究,并与诸多实验课题组合作产出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Heine教授的报告与案例紧密结合,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其科研团队的研究思路和最新

欧洲科学院院士Thomas Heine教授应邀为我校师生作学术报告

欧洲科学院院士Thomas Heine教授应邀为我校师生作学术报告

2023年7月19日上午,欧洲科学院院士Thomas Heine教授应邀来我校明故宫校区A9号楼506会议室为师生们作题为“Mattermorphosis”的学术报告。会议由国际前沿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张助华教授主持,前沿院、航空学院及相关学院的师生参加了此次学术活动。张助华教授首先对Thomas Heine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简要介绍了Heine教授的学术背景、研究方向和科研成果。随后,Thomas Heine教授详细介绍了物质形态的决定因素。他通过展示石墨烯纳米带的边缘结构如何决定全碳材料的带隙(包括金属态)和电子拓扑。并讨论过渡金属二掺杂层中的超晶格态、根据扭转角度的不同,可以形成平带、狄拉克或卡戈米特征,向我们阐释了材料的特性由其组成和结构决定这一化学原则,这也是分子和材料发展的基础。Heine教授团队长期从事理论计算模拟研究,从原子尺度对材料的化学和物理现象进行描述。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无机二维材料的性质和应用探索,以及DFTB计算方法的改良研究,并与诸多实验课题组合作产出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Heine教授的报告与案例紧密结合,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其科研团队的研究思路和最新

国际前沿科学研究院两周年发展研讨会暨将军路校区入驻仪式成功举办

国际前沿科学研究院两周年发展研讨会暨将军路校区入驻仪式成功举办

2023年6月14日,国际前沿科学研究院两周年发展研讨会暨将军路校区入驻仪式在将军路校区A18楼行政楼400会议室成功举办。校长单忠德院士,副校长姜斌教授,前沿院院长郭万林院士,以及发规处、人事处、教务处、科研院、国资处、国合处、科学技术协会、信息化处、机关党委、公共实验教学部、将军路校区管委会、分析测试中心、国际创新港建管办、航空学院、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物理学院等单位的负责同志和前沿院全体教职工参加会议,研讨会由姜斌副校长主持。会议伊始,姜斌副校长介绍各位到场的领导和嘉宾,并对各位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前沿院副院长张助华教授汇报了前沿院实体化运行两年来的建设情况。在引才育才方面,前沿院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高标准为学校引进了一批优秀的海外青年才俊,其中已有数名入选海外优青、长空专项计划、江苏特聘教授等国家和省部级人才项目,凝聚了一支朝气蓬勃、富有干劲的青年群体,承担了一批国家和省部级重大项目。在基础研究方面,前沿院发挥了学校的领头羊作用,在Nature等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了60余篇高影响力的学术论文,有力提升了我校的国际影响力。在学术交流方面,前沿院举办了首届力学交叉前沿研究论坛、首

国际前沿科学研究院两周年发展研讨会暨将军路校区入驻仪式成功举办

国际前沿科学研究院两周年发展研讨会暨将军路校区入驻仪式成功举办

2023年6月14日,国际前沿科学研究院两周年发展研讨会暨将军路校区入驻仪式在将军路校区A18楼行政楼400会议室成功举办。校长单忠德院士,副校长姜斌教授,前沿院院长郭万林院士,以及发规处、人事处、教务处、科研院、国资处、国合处、科学技术协会、信息化处、机关党委、公共实验教学部、将军路校区管委会、分析测试中心、国际创新港建管办、航空学院、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物理学院等单位的负责同志和前沿院全体教职工参加会议,研讨会由姜斌副校长主持。会议伊始,姜斌副校长介绍各位到场的领导和嘉宾,并对各位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前沿院副院长张助华教授汇报了前沿院实体化运行两年来的建设情况。在引才育才方面,前沿院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高标准为学校引进了一批优秀的海外青年才俊,其中已有数名入选海外优青、长空专项计划、江苏特聘教授等国家和省部级人才项目,凝聚了一支朝气蓬勃、富有干劲的青年群体,承担了一批国家和省部级重大项目。在基础研究方面,前沿院发挥了学校的领头羊作用,在Nature等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了60余篇高影响力的学术论文,有力提升了我校的国际影响力。在学术交流方面,前沿院举办了首届力学交叉前沿研究论坛、首

南京大学朱斌副教授应邀为我校师生作学术报告

南京大学朱斌副教授应邀为我校师生作学术报告

2023年6月8日下午,南京大学朱斌副教授应邀来我校明故宫校区A9号楼506会议室做了一场精彩的学术报告,题目为“高性能辐射制冷材料的设计及应用”。报告会由李秀强教授主持,前沿院、航空学院及相关学院的师生踊跃参加。报告前,李秀强教授首先对朱斌副教授的到来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并介绍了朱教授的学术背景、研究经历和科研成果。朱斌副教授是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光热调控、热管理、锂电池储能等新能源材料方面的研究。会上,朱教授对辐射制冷这一新型被动制冷技术进行了简单介绍,被动辐射制冷是利用零下270 ℃的外太空作为天然冷源,将自身热量通过大气透明窗口(8-13 um)辐射到外太空进行散热降温的技术。因为该过程不消耗任何能源,成为了研究的前沿热点。随后朱教授介绍了他们在过去几年,受丝绸、蜘蛛丝等天然结构的启发,优化辐射制冷材料的研究,以及通过引入蒸发制冷来提高制冷功率、引入钙钛矿量子点来丰富辐射制冷材料色彩的研究。此外,朱教授还介绍了辐射制冷材料的广泛应用,如电子器件降温、集成基站降温、人体户外降温、建筑降温节能、户外用品降温等。通过冻土保护、冰川保护、沥青马路降温

南京大学朱斌副教授应邀为我校师生作学术报告

南京大学朱斌副教授应邀为我校师生作学术报告

2023年6月8日下午,南京大学朱斌副教授应邀来我校明故宫校区A9号楼506会议室做了一场精彩的学术报告,题目为“高性能辐射制冷材料的设计及应用”。报告会由李秀强教授主持,前沿院、航空学院及相关学院的师生踊跃参加。报告前,李秀强教授首先对朱斌副教授的到来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并介绍了朱教授的学术背景、研究经历和科研成果。朱斌副教授是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光热调控、热管理、锂电池储能等新能源材料方面的研究。会上,朱教授对辐射制冷这一新型被动制冷技术进行了简单介绍,被动辐射制冷是利用零下270 ℃的外太空作为天然冷源,将自身热量通过大气透明窗口(8-13 um)辐射到外太空进行散热降温的技术。因为该过程不消耗任何能源,成为了研究的前沿热点。随后朱教授介绍了他们在过去几年,受丝绸、蜘蛛丝等天然结构的启发,优化辐射制冷材料的研究,以及通过引入蒸发制冷来提高制冷功率、引入钙钛矿量子点来丰富辐射制冷材料色彩的研究。此外,朱教授还介绍了辐射制冷材料的广泛应用,如电子器件降温、集成基站降温、人体户外降温、建筑降温节能、户外用品降温等。通过冻土保护、冰川保护、沥青马路降温

前沿院ACS Nano封面:非欧氏曲面上二维材料的生长失稳

前沿院ACS Nano封面:非欧氏曲面上二维材料的生长失稳

近日,我校前沿院团队在探索二维材料曲面生长的基本规律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他们发现,二维材料在周期起伏的基底上生长会产生多种与失稳相关的生长形貌。该研究以“Growth Instability of 2D Materials on Non-Euclidean Surfaces”为题作为cover paper发表在国际纳米期刊《ACS Nano》上,第一作者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讲师胡知力,通讯作者为张助华教授,共同作者还包括薛敏珉博士、郭万林院士以及美国Rice大学的Boris Yakobson教授。研究背景二维材料因众多优越的性能展现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通过控制材料形貌可有效调控其性能并导致新的应用。目前,二维材料的制备主要采用基底上的化学气相沉积,而这些基底普遍存在天然或人为引入的粗糙度。最近的理论和实验均表明,在非完全平坦的基底上生长二维材料可能会在材料中引致各种拓扑缺陷和晶界。而基底的粗糙度会产生连续起伏的曲面,因此对二维材料生长形貌的影响将更为显著,但二维材料在周期起伏的基底上的生长机制尚不清晰。成果介绍该研究采用蒙特卡罗模拟方法,以石墨烯为例,以周期性的连续起伏形貌来表征生长基底的

前沿院ACS Nano封面:非欧氏曲面上二维材料的生长失稳

前沿院ACS Nano封面:非欧氏曲面上二维材料的生长失稳

近日,我校前沿院团队在探索二维材料曲面生长的基本规律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他们发现,二维材料在周期起伏的基底上生长会产生多种与失稳相关的生长形貌。该研究以“Growth Instability of 2D Materials on Non-Euclidean Surfaces”为题作为cover paper发表在国际纳米期刊《ACS Nano》上,第一作者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讲师胡知力,通讯作者为张助华教授,共同作者还包括薛敏珉博士、郭万林院士以及美国Rice大学的Boris Yakobson教授。研究背景二维材料因众多优越的性能展现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通过控制材料形貌可有效调控其性能并导致新的应用。目前,二维材料的制备主要采用基底上的化学气相沉积,而这些基底普遍存在天然或人为引入的粗糙度。最近的理论和实验均表明,在非完全平坦的基底上生长二维材料可能会在材料中引致各种拓扑缺陷和晶界。而基底的粗糙度会产生连续起伏的曲面,因此对二维材料生长形貌的影响将更为显著,但二维材料在周期起伏的基底上的生长机制尚不清晰。成果介绍该研究采用蒙特卡罗模拟方法,以石墨烯为例,以周期性的连续起伏形貌来表征生长基底的

厦门大学胡晟教授应邀为我校师生作学术报告

厦门大学胡晟教授应邀为我校师生作学术报告

2023年6月2日上午,厦门大学胡晟教授应邀来我校明故宫校区A9号楼506会议室做了一场精彩的学术报告,题目是“Ion and molecule transport in nano-/atomic-scale confinements”,即“纳米/原子尺度限域中的离子和分子输运”。报告会由殷俊教授主持,前沿院、航空学院及相关学院的师生踊跃参加。会上,殷俊教授首先热情欢迎胡晟教授的到来,并简要介绍了胡晟教授的学术背景、研究经历、和科研成果。胡晟教授是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纳米/原子尺度通道中的离子和分子输运、纳米/分子尺度下流体和离子输运现象等方面的研究。随后,胡晟教授从纳米和原子尺度通道的尺寸效应、内壁表面扩散等方面对纳米和原子尺度通道中的离子传输进行了详细的讲述和拓展。他指出,单个分子和离子由于存在有限的尺寸,难以进入更小的通道,从而对离子和分子起到选择性的作用。在考虑离子和通道内壁基团或电荷相互作用时,离子的大小不可忽略。单个离子的尺寸效应显著影响离子和通道以及离子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此外,胡晟教授团队还对纳米和原子尺度通道中的离子传输提出了新的见解,认为通道

厦门大学胡晟教授应邀为我校师生作学术报告

厦门大学胡晟教授应邀为我校师生作学术报告

2023年6月2日上午,厦门大学胡晟教授应邀来我校明故宫校区A9号楼506会议室做了一场精彩的学术报告,题目是“Ion and molecule transport in nano-/atomic-scale confinements”,即“纳米/原子尺度限域中的离子和分子输运”。报告会由殷俊教授主持,前沿院、航空学院及相关学院的师生踊跃参加。会上,殷俊教授首先热情欢迎胡晟教授的到来,并简要介绍了胡晟教授的学术背景、研究经历、和科研成果。胡晟教授是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纳米/原子尺度通道中的离子和分子输运、纳米/分子尺度下流体和离子输运现象等方面的研究。随后,胡晟教授从纳米和原子尺度通道的尺寸效应、内壁表面扩散等方面对纳米和原子尺度通道中的离子传输进行了详细的讲述和拓展。他指出,单个分子和离子由于存在有限的尺寸,难以进入更小的通道,从而对离子和分子起到选择性的作用。在考虑离子和通道内壁基团或电荷相互作用时,离子的大小不可忽略。单个离子的尺寸效应显著影响离子和通道以及离子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此外,胡晟教授团队还对纳米和原子尺度通道中的离子传输提出了新的见解,认为通道

萨里大学练国平教授应邀为我校师生作学术报告

萨里大学练国平教授应邀为我校师生作学术报告

2023年5月19日上午,萨里大学练国平教授应邀来我校明故宫校区A9号楼506会议室为师生们作题为“Multiscale modelling of particulate materials and processes”的学术报告。会议由国际前沿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张助华教授主持,前沿院、航空学院及相关学院的师生参加了此次学术活动。 张助华教授首先对练国平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简单介绍了练国平教授的学术背景、研究方向和科研成果。随后,练国平教授详细介绍了颗粒材料和过程的多尺度建模。他谈到纳米和微米大小的粒子在自然界、工程中和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广泛应用于精细化工、制药、食品和采矿等加工行业。精密颗粒和胶囊越来越多地用于人类营养、健康、卫生和安全功能成分的控制释放和输送。练国平教授的团队在推导微纳米颗粒之间的液桥破裂距离的理论关系方面取得了出色的进展,建立了纳米和微米颗粒间毛细力的近似封闭解,并推动了纳米微颗粒的弹性流体动力学碰撞理论分析,奠定了纳米微颗粒在生物基质如人体皮肤上的粘附和沉积的基础。 练国平教授基于离散元法(DEM),通过追寻粒子的牛顿轨迹和相互作用可以直接模拟颗粒材料

萨里大学练国平教授应邀为我校师生作学术报告

萨里大学练国平教授应邀为我校师生作学术报告

2023年5月19日上午,萨里大学练国平教授应邀来我校明故宫校区A9号楼506会议室为师生们作题为“Multiscale modelling of particulate materials and processes”的学术报告。会议由国际前沿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张助华教授主持,前沿院、航空学院及相关学院的师生参加了此次学术活动。 张助华教授首先对练国平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简单介绍了练国平教授的学术背景、研究方向和科研成果。随后,练国平教授详细介绍了颗粒材料和过程的多尺度建模。他谈到纳米和微米大小的粒子在自然界、工程中和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广泛应用于精细化工、制药、食品和采矿等加工行业。精密颗粒和胶囊越来越多地用于人类营养、健康、卫生和安全功能成分的控制释放和输送。练国平教授的团队在推导微纳米颗粒之间的液桥破裂距离的理论关系方面取得了出色的进展,建立了纳米和微米颗粒间毛细力的近似封闭解,并推动了纳米微颗粒的弹性流体动力学碰撞理论分析,奠定了纳米微颗粒在生物基质如人体皮肤上的粘附和沉积的基础。 练国平教授基于离散元法(DEM),通过追寻粒子的牛顿轨迹和相互作用可以直接模拟颗粒材料

Contact us

Tel:025-84896467
E-mail:IFS@nuaa.edu.cn
Address:No.29 Yudao Road,Qinhuai District,Nanjing,Jiangsu PR China,210016.

link

--校内链接--

--校外链接--

Follow us

NUAA_IFS